天上聖母
天上聖母,原號:通賢神女;南宋初封「靈 惠 夫人」,繼封「靈惠妃」;元、明兩代封「天妃」,清代晉封「天后」;民間尊稱「天上聖母」。俗稱:娘娘、娘媽、媽祖婆,林姓信徒稱呼姑媽 ( 或姑婆 ) ;通稱:媽祖。道號:輔斗 元 君。
媽祖之身世與來歷,民間所傳與諸書所記不一,學界爭論,迄無定說。後世傳言媽祖乃「九牧林」第六房林蘊之後裔,父林愿,號惟? ( 一作名惟? ) ,世居浦田湄洲嶼。母王氏,育一男六女,媽祖最幼。媽祖自出生至彌月,未聞啼聲,因名「默娘」。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 ( 九六○ ) 三月二十三日 。稟性正直聰明,生而神靈,能言人休咎,力能拯人患難。宋太宗雍熙四年 ( 九八七 ) 九月九日 「飛昇」,在世凡二十八年。媽祖飛昇後,常示夢顯聖,降福於民,里人敬畏,乃立祠而祀,尊稱「通賢神女」。
宋黴宗宣和四年 ( 一一二二 ) ,給事中路允迪奉使高麗,航行途中遇颶風,跪禱得神女護救;翌年,還奏於朝,徽宗因賜寧海聖墩神女祠額曰「順濟」。宋至南渡後,媽祖靈蹟屢現:或退海賊、或助平草寇、或除瘟疫、或救旱災、或止霪雨、或護杭州城、或助修海堤,而迭獲封諡。高宗紹興年間始封「靈 惠 夫人」,光宗紹熙年間晉封「靈惠妃」。元代海上漕運頻繁,媽祖以顯靈護漕,而獲晉封為「天妃」;元文宗天曆年間,更遣使致祭各地天妃廟。明代永樂年間,鄭和兩度下西洋,以獲媽祖庇佑,奏請建天妃廟於南京,永為祀典之廟;又歲以 正月十五日 及 三月二十三日 遣官致祭,訂為官祀常例。清康熙年間,以施琅平臺灣獲媽祖之助,而晉封為「天后」;康熙五十九年 ( 一七二○ ) ,通令各地天后宮每年春秋二祭,編入祀典。
媽祖原為宋代湄洲之鄉土神祇,莆田林氏宗人托其顧兒,海上漁人奉之為褓姆。清康熙年間,郁永河 《裨海紀遊》載:『至今湄洲林氏宗族婦人,將赴田者,輒以其兒置廟中曰:「姑!好看兒!」遂去 。去終日,兒不啼不飢,亦不出閥。至暮始歸,各認己子攜去。 』是以莆田鄉人皆呼媽祖為「姑媽」,視如己家親人 。近人莊金德記莆田航海人信奉媽祖之情形謂:『每當風濤惡起,海上漁舟未歸,漁人家屬每跑到她的祠堂裡,緊抱著她的神像悲號求救,而漁舟也每得平安回航。』又謂:『嗣後不但海上救難的事要求她幫忙,甚而家中有病人,也要她醫治,一時具有無限神力。』莆田鄉人蓋奉媽祖為地方之守護神。
媽祖之神蹟,以示現海上為最著。海上航行者盛傳:常見有著朱衣之神,飄然往來於海上;或出現紅燈於驚濤駭浪中,救人於危難。 《陔餘叢考》謂:『相傳大海中,當風浪危急時,號呼求救,往往有紅燈或神鳥來,輒得免,皆 ( 天 ) 妃之靈也 。 』郁永河《海上紀略》亦載:『海神惟媽祖最靈 。凡海舶危難,有禱必應,多有目?神兵維持,或神親至救援者。海中風兩晦暝,夜黑如墨,往往于檣端現神燈示祐。又有船中忽出爝火,如燈光,升檣而滅者,舟師謂是「媽祖火」,去必遭覆敗,無不奇驗。船中例設「媽祖棍」,凡值大魚水怪欲近船,則以媽祖棍連擊船舷,即遁去。 』是以海上航行者皆奉媽祖為航海女神 。其信仰由莆田一隅,隨著海運傳布於閩、浙沿海各大海港,北傳至天津,遠達遼東半島;南傳至廣東南海,及金門、香港、澎湖等海島。又隨著海運,傳布至內陸各大河港。明、清兩代,隨著商人之貿易與移民之拓殖,更遠播至琉球、日本、朝鮮、台灣與南洋群島。至是,媽祖已成為全國性普遍崇信之海神。
臺灣民間奉祀媽祖,較諸中國沿海地區更為普遍與崇敬。早期移民渡臺,多隨身攜奉媽祖香火 ( 袋 ) ,或供奉媽祖神像於船頭,以祈海上平安。及定居臺灣,為之建廟膜拜,以禱居家安康。隨著移民之拓墾,媽祖之信仰遍布於全島。臺人不僅奉之為航海之保護神,更進而視之為居家之守護神。清廷雖因平臺而封媽祖為「天后」,清代亦多官建之「天后宮」,然民間多呼神為「媽祖」。 《陔餘叢考》引陸廣霖之語云:『倘遇風浪危急,呼媽祖,則神披髮而來,其效立?;若呼天妃,則神必冠帔而至,恐稽時刻』每逢三月媽祖誕辰,臺灣信眾之進香活動,蔚為信仰民俗之大觀,民間因有「三月瘋媽祖」之諺 。
媽祖本為民間崇信之航海神,傳至明代,正式列屬道教。永樂年間所出之 《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》,謂天妃原乃斗中「妙行玉女」,天尊命降生人間,救民疾若,賜以「無極輔斗助政普濟天妃」之號 。媽祖佩劍持印前後導從,有「千里眼」之察奸、「順風耳」之報事,青衣童子、水部判官,佐助威靈,顯揚正化,是為萬靈萬應之尊神,因之媽祖又有道號曰「輔斗 元 君」。 《敕封天后志》又謂林默十三歲時,得玄通道士授以「玄微秘法」;十六歲時,窺井得神人賜予銅符,乃竭心參悟,得透玄機,遂能通靈變化,驅邪救世,屢見神異 。媽祖於道教神譜中,與「王母娘娘」、「碧霞 元 君」同屬著名之女神;於信徒心目中之地位,一如佛教之「觀世音菩薩」。